親子創意藝術創作

家長錦囊

Picture,Of,Mother,And,Daughter,Drawing,Pictures

撰文:Pario Arts 李素貞主任

 

每個人均擁有創意和藝術潛能,假如得到適當培育的話,可提升個人的美善情操,讓生命更臻完美。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下,藉多樣化活動啟發個人的創造力、美感和多元能力,以促進全人發展。而「愛」是創造的原動力,在自由、民主、安全及和諧的環境和氣氛下,即「愛的表現」,亦是強調互相包容,悅納不同的意見,尊重別人和接納別人。那麼親子創意藝術創作如何可以表現「愛」呢?筆者在此和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看法。

 

親子創意藝術創作的意義

 

  • 藝術教育由個人做起,家長嘗試接觸藝術創作,從而培養孩子的藝術涵養
  • 藝術教育的第一課從「聆聽」和「接納」開始,家長學習接納孩子多元創意的表現方式
  • 透過親子共同參與和體驗藝術創作的過程,家長能更貼近和了解孩子的心
  • 親子藝術創作有助孩子認識自己、釋放情緒與壓力
  • 融入互相欣賞和互相尊重的氣氛,減輕親職壓力與焦慮,進而增進親子關係

讓親子愛上創作,把藝術融入生活中,提升生活的素質

Children,Kids,Girls,And,Mother,Hand,Making,Paper,House,At

藝術培育錦囊

 

  • 培養一種做人的學問,提升一種分享的能力,即「同理心」。
  • 根據心理學家赫夫曼 (Hoffman) 研究人類同理心 (empathy) 的發展指出,「同理心」就是體會他人的情意,設身處地為他人設想的能力。
  • 「同理心」三步曲:(1)站在對方的立場設想 (2)辨識對方的真正感受 (3)將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。
  • 「同理心」是與人相處的一項重要能力,具有「同理心」的人,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、自律及責任感。
  • 兒童在 2 至 3 歲的階段,已能了解別人的感受。為使孩子有愛心、具備「同理心」的人、懂得愛與關懷別人,父母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。

 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為甚麼孩子做出挑戰家長的行為?

家長錦囊

Asian,Young,Sibling,Kid,Girl,Enjoy,Paint,On,White,Wall

撰文:嬰幼兒心理發展協會

   心理諮詢師程衛強先生

 

「孩子故意做出挑戰你底線的行為嗎?」

「孩子的行為跟你的意願完全相反嗎?」

「孩子怎樣罰都不怕,還好像愈罰愈『曳』!」

 

這些都是你的寫照嗎?很多時候,父母們都會為孩子的行為而操心不已,但其實孩子行為的背後,可能有著不同的情緒,例如孩子可能因為爭寵而故意作出反叛行為,又或因為想得到父母的關注,而作出不當行為,如果這樣的話,可能會「愈罰愈不聽話」!

 

美國著名的情緒心理學家Plutchik指出,我們有 8種基本情緒 (Plutchik, 1993),包括接納、預期、厭惡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、快樂及驚訝,這些情緒會按「情緒鏈 (Emotion Chain)」表現出來,包括:(一)刺激、(二)想法、(三)情緒、(四)行為和(五)效果。

 

舉例說,哥哥見到媽媽在照顧年幼的妹妹(刺激),不禁想到媽媽可能只愛妹妹而不再理會自己了(想法),因此出現悲傷和憤怒等情緒(情緒),於是便故意搗蛋(行為),結果媽媽放下妹妹在嬰兒床,然後「處理」哥哥(效果)。在哥哥的眼中,媽媽總算放下了妹妹,因此,該行為達到效果。

Upset,Girl,Sitting,On,Chair,Mother,Enjoying,With,Brother,On

年幼的孩子未必能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,所以父母要了解其背後的原因,可能有點困難。其實,我們可以透過安撫孩子的情緒,並留意有關行為發生的模式,便可以改善其行為。

 

舉例說,哥哥每逢看到媽媽照顧妹妹就會出現不當行為,這可以推測得到哥哥是希望得到媽媽的愛。因此,媽媽可以平衡一下與哥哥及妹妹的獨處時間,讓哥哥感受到媽媽也是愛他的,也可以邀請他一起去照顧妹妹。如果被忽略時就會有不當行為,這可能是引起父母關注的一個技倆,父母可以在不當行為未出現時就給予關注,但當不當行為出現時,就以故意忽略的技巧回應,以讓孩子明白,不當行為並不能引起關注。

 

只要知道孩子的行為原因,對改善不當行為有莫大的幫助。想知道更多有關資訊,可與我們聯絡。

孩子長大與父母談心感尷尬 可以怎樣做?

家長錦囊

shutterstock_1990674848

隨著子女長大,相信不少家長都發現子女愈來愈抗拒與父母談心,孩子可能是覺得尷尬,也可能是自小家庭關係不太緊密。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:「自小與子女建立良好親子關係十分重要,但若家長懷疑子女出現情緒問題,除了留意子女行為有否變化外,亦可引導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,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。」

如前文提及,家長與孩子應自小建立親子關係,每天放下工作,給予雙方親子交流的時間,一起進行有趣的親子活動。黃醫生指:「緊密的親子關係有助孩子向家長表達內心,即使隨著年紀長大,他們亦會較願意表達自己,並對家人有所信任。」

惟若孩子不願透露自己想法,家長又察覺孩子的行為變化時(可參考:https://www.parentsdaily.com.hk/expert/4073),黃醫生建議家長應耐心引導孩子表達內心,「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,家長應耐心聆聽,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。與子女建立每天親子聊天時間,讓子女有渠道在家表達自己。家長要謹記一旦子女提及相關情緒問題的症狀時,家長不應作出批判,也不要處處否定子女。」

Asian,Parents,Give,Advice,talk,Sharing,Thoughts,Care,To,Teenage,Girl,mom

黃醫生續指:「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法和立場,家長亦然。曾經有家長告訴我,他的小朋友不願上學和做功課,每天要他上學,他的情緒便會失控。但當小朋友留在家打機又會很開心,令家長覺得小朋友只是懶惰和『扮嘢』。但家長應細心了解小朋友不願上學背後的原因,不應排除小朋友任何情緒問題,以免錯過處理情緒問題的重要時刻。」但若家長引導過後,孩子仍然對自己的狀況絕口不提,家長可與學校聯絡,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等。

黃醫生憶述其中一個中學生個案:「這位學生有天突然自己致電診所,詢問看醫生是否一定要家長陪同。後來,這位學生與朋友一同來就診,才發現原來這位學生與家人關係不好,朋友聽他分享後,便建議他尋求專業意見。在治療的過程中,我與他慢慢建立良好醫患關係,得到他的信任,並希望能重建他與家人的關係。」黃醫生慨嘆並不是每個個案都能得到家人支持,因此學校角色都非常重要,年青人一旦遇到情緒或壓力問題,若無法找家人傾訴,可以尋求信任的成人協助。

面對近日不斷的輕生悲劇,黃醫生寄語家長要明白要孩子全人發展,不單單只有學業成績,更包含精神健康等。黃醫生深明孩子的壓力大多來自學習及家人期望,「不論學生或家長,希望大家都能在壓力環境下好好裝備自己,所謂的裝備並非補習,而是好好照顧自己的精神健康,在生活中取得平衡。家長及學校亦應教導學生了解精神健康的重要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成長。」

拒絕忙忙忙 每天與子女建立親子關係 家長先處理自己情緒 助子女表達內心

家長錦囊

Sad,Asian,Girl,Taking,Offence,At,Her,Busy,Mother,Working

不論是在職家長或全職家庭主婦,每天都忙於工作、做家務和照顧子女等等。孩子每天放學後亦忙於做功課、補習和溫習默書考試,玩樂時間也不多,便要上床睡覺了。精神科專科黃宗顯醫生指出:「香港的家長和學生都很忙碌,但我們要學習在情緒或壓力爆發前『預先處理』,好好建立親子關係,家長每天設有親子時間好好與子女溝通,家長亦應照顧自己情緒,更有助子女表達內心。」

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,家長要先好好照顧自己,才能更好地照顧子女。黃醫生提出:「比起出現情緒問題才處理,『預先處理』更為重要。家長可與子女一起建立健康生活習慣,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。不少學生放學後仍要補習,又要溫習做功課,但適量的娛樂也是非常重要。如上述所言,每天親子溝通時間亦是必須的,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事情,例如一起做運動,不但可以建立優質親子時間,更能改善情緒。」

黃醫生表示:「家長應檢討自己的管教期望,按著子女的能力調適管教方法,以免讓孩子感到壓力。家長要明白每個孩子都會長大,想獨立自主,有自己的想法。家長可以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,例如孩子不想上學或成績每況愈下,家長應了解背後會否是學習壓力過大,或孩子在學校面對了甚麼問題,與校方多溝通,嘗試為孩子的學習作出調整。」

Happy,Boy,Jogging,With,Parents,In,The,City,Park

事實上,子女的情緒亦會受到家長自身情緒所影響。黃醫生解釋:「孩子出現情緒問題,部分可能是家族史影響。但從不少個案可見,出現情緒問題的孩子,其家長的情緒亦較差。家長要時刻留意自己的狀態,以免不適當地表達情緒,例如當家長不滿孩子的行為時,可能會情緒爆發破口大罵,這不但會影響親子關係,令孩子無所適從,往後害怕與父母溝通,更會影響家長自己的想法,負面定性孩子的行為是『唔聽話』、『扮嘢』及懶惰等。」

家長最常面對子女「叫極唔聽」,都會忍不住發怒。但黃醫生提醒:「在這些時候,家長不宜正面面對孩子,可找一個空間先冷靜自己,例如做一些慢呼吸練習,舒緩情緒。當家長冷靜過後,再面對孩子,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原因。若家長無法控制情緒,反而會令事情更複雜,便很難再有機會與子女溝通。」

Clam,Of,Asian,Young,Woman,Doing,Yoga,Lotus,Pose,To

黃醫生建議:「每人性格都不同,處理壓力的方法亦不同。家長可與子女共同建立處理壓力的方法,不論是做運動、畫畫或聽音樂,好好休息,放鬆一下。但當家長發現子女情緒問題已持續一段長時間,或已影響日常生活,甚至出現傷害自己或萌生輕生念頭,家長應盡快帶子女尋求專業人士協助。」

黃醫生最後寄語家長:「現時很多家長都要上班工作,家長可以考慮每天放下工作片刻,將時間留給孩子,好好建立親子關係,享受親子時間。家長從而亦能留意孩子心理及情緒的轉變,遇上問題亦能及早察覺,以免誘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等情緒問題。」

小朋友旅行先至病 點算好?

家長錦囊

Traveler's,Diarrhea,In,A,Child.,Abdominal,Pain,On,Vacation,In

撰文:張傑醫生

 

每年年末也是快樂和痛苦的混合季節,痛苦可能是孩子要考試、在職父母忙著公司的年結。快樂的是有較長的假期,可以有時間去旅行休息。不過,不少父母其實心驚膽跳,原因是他們安排了與孩子出門,但是孩子如果這個時候才生病,該怎麼辦呢?

 

如果遇到的是意外或大病,旅行必然會取消的。最大問題的卻是孩子患上小病,但怕影響行程。首先,筆者建議要先「預防」。有些朋友會問,生病怎樣可預防呢?答案是可以的,只要嚴守出發前兩星期的時間。首先,筆者建議在出發前最少兩星期替孩子注射流感疫苗,因為疫苗需要半個月才可生效。在眾多發燒相關的疾病當中,只有流感是有疫苗可以注射的。

Asian,Child,Being,Vaccinated.children,Vaccination,By,Nurse.medical,Doctor,Vaccinating,School

接著,在最常見的兒童簡單傳染病症中,例如病毒性腹瀉、上呼吸道感染、水痘和急性胃炎等,潛伏期一般在一星期內。所以,父母必須盡量避免孩子接觸這一類疾病的源頭,包括室內的遊樂中心、泳池、醫院和遊樂場等等。雖然手段較嚴苛,但是如果以旅行為目標,也要作出少許犧牲。再者,若是真的不幸在兩星期前染病,理論上也有足夠的時間可以復原。

 

如果不幸在出發前生病,第一當然是看醫生。當證實只是小毛病時,請留意以下5個重點:

 

  1. 請醫生開足夠的藥物,直至旅程完畢
  2. 如果藥物(例如液體的抗生素)是需要儲存在雪櫃中,就要考慮轉換酒店之間保存的問題
  3. 請醫生準備病程和診斷結果的信或記錄在健康手冊中,以便當地醫護人員跟從
  4. 如要擕帶液體的藥物上機,請先向航空公司查詢。在有需要時,醫生要預先用文字形式通知航空公司
  5. 向售賣旅遊保險公司查詢有關當地看緊急醫療的安排

 

有時小朋友生病的確避無可避,不過總有東西可以配合的。

親子共讀成為壓力?

家長錦囊

Asian,Father,And,Son,Asleep,On,The,Bed,When,Reading

親子閱讀資深工作者:菜姨姨

 

有沒有小朋友吵著要你說故事呢?而且要你說不停,你下班回家的時候,他拿著一大疊書,要你把書說完他才肯吃飯,或者要你說到兩個小時。這一個常見的問題,也在我的講座裡經常碰到,各位家長你們試想一下你和小朋友親子共讀,你最希望的是甚麼呢?

 

你一定是希望留著一個溫馨的回憶,因為他聽你講故事的時候,他特別乖,特別覺得有安全感。但是如果小朋友 反過來將聽故事變成你的壓力,他要你說很多的故事,甚至乎他不肯聽別人說,只想聽你說,好像一種獨佔你的私人時間,我想你要考慮一下怎樣幫自己解決這個問題。

Father,And,Cute,Little,Asian,3,-,4,Years,Old

我建議大家在親子共讀的關係裡,用15至20分鐘和小朋友好好分享一個故事,就算半個小時也可以。但你每一天都需要花上兩個小時,把一整本書說給他聽,他還是覺得不足夠,還是要你一直說下去,好像支配著你。如果是這樣,這不是共讀的關係了,是一個家教的關係了。我們要以身作則,要告訴小朋友:「我要有作息時間,今天故事時間是15分鐘,媽媽給你說兩本書,說完之後我們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,或者在你玩或吃飯的時候,才去討論剛剛說的那個故事有甚麼信息也可以。」

 

但是你成為了一個收音機,一直好像錄音機給他講故事,都不是我們做親子共讀想見到的。所以各位家長要記住小朋友要你說故事是一件幸福的事情,我們不要因此害怕和小朋友說故事。我們應控制自己的時間,大約半小時內輕輕鬆鬆說完一個故事,然後和他一起吃飯或者去玩,再去討論這個故事。我相信小朋友在一個有質素的共讀關係裡,會更加喜愛閱讀,更加覺得閱讀能帶給他一個新的境界。

病咗唔食藥,等自己好返之後就有抗體?

家長錦囊

Asia,Little,Child,Girl,Hand,Close,On,Her,Mouth,Do

資料來源:兒科專科醫生趙長成

 

小朋友生病時,部分家長會十分緊張,馬上帶小朋友看醫生或者餵藥。但亦有部分家長會覺得小朋友靜待一陣子就會自然痊癒。實際上,這說法某程度上是正確的,例如輕微的疾病如傷風、咳嗽那些,讓他靜待後會留下一些抗體,可以保護下次免受感染。但家長要注意並非所有疾病都適用。

 

如果一些菌是強勁的,靜待自然痊癒就會出事了,譬如肺炎鏈球菌或腦膜炎雙球菌,一旦感染後24小時內,10人中就有1位死亡。就算不至於死亡,也有1至2位可能也會終生殘廢,或併發後遺症。所以是否靜待自己痊癒,就要視乎那個病是輕微抑或嚴重。

Close,Up,Iv,Set,And,Blurry,Illness,Asian,Boy,Sleeping

第二,就一些病而言,就算醫生能斷症,藥物的效果都未必那麼快發揮。如剛才提及的肺炎鏈球菌,有時也有抗藥性,所以都是母親說的那句「病向淺中醫」,醫生就不一定給予藥物,最重要看就是你有否出現併發症,有否一些潛機。

 

反而吃藥就是徵狀治療,這裡未必是最重要的,是否靜待自己痊癒,就是看你是否幸運。如果只是輕微的疾病,你靜待自己痊癒是沒問題的,但如果是嚴重的疾病,就可能會帶來遺憾。所以在醫生立場,則永遠認為謹慎一點較好,即是生命永遠不要用來作賭博。

幼稚園上/下午班,應該怎樣選擇?

家長錦囊

Children,Taking,A,Nap,In,The,Nursery

資料來源: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

 

家長即使未到十居其九,也有十居其七八也想孩子讀上午班。孩子和家長一起起床,一起出門上班上學,也可以午睡,學習比較好。基本上,大家對讀上午班的期待會高一點,但是會遇到甚麼問題呢?

 

但是幼兒,特別是K1或N1的小朋友的睡眠時間可能多一些。因此,早上起床時可能產生不少情緒問題。在這情況下,家長即使不情願,也應讓孩子讀下午班。不是因為你申請不到上午班的學位,而是刻意申請讀下午班,原因是甚麼呢?

 

原來夫婦二人很晚下班,可能7時後才回家,然後跟小朋友玩到12時。親子時間是很寶貴的,你覺得學習時間重要,還是親子時間重要?第二天早上可以睡到11時,其實跟午睡沒有分別。因為由晚上12時睡到早上10時,足足10個小時。換句話說,就算沒有午睡,也可以有足夠的睡眠質素,還有充足的親子時間。

Involved,Little,Daughter,Her,Vietnamese,Mother,Play,On,Warm,Floor

如果申請入讀上午班,而孩子又不願起床,將來就要循序漸進地適應。可能由10時起床,慢慢到9時半、9時、8時半,還有叫他起床時是有數個技巧的。曾經有一個個案,叫他起床時不是叫醒他的腦袋,而是叫醒身體,包括按摩腳部、叫醒腳部、叫醒肚子、叫醒背部,然後叫醒手腳。再加上充足的光線,拉開窗簾,再開電視機,然後加上早餐的氣味,最後才叫醒他。如果有喜愛食物的氣味,香噴噴的話會更容易令孩子起床。

Happy,Asian,Child,Girl,And,Alarm,Clock,Wake,Up,In

家長要有兩手準備,一方面不要必然覺得上午班才是好,另一方面如果因為某些原因要讀上午班,起床的時間加多些循序漸進的步驟,以及多感官的刺激,令他最後才是以意志醒來。因為最擔心他的意志醒來,但身體未同步,就會非常辛苦了。

日常生活用眼多 大人小朋友同做眼睛操

家長錦囊

Asian,Girl,Covered,Her,Eyes,From,Digital,Eye,Strain,,Girl

資料來源:趙仕祥中醫師

 

現在的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看電腦、電話或讀書也十分用神,這樣會很傷害眼

睛,有一些穴位按摩能幫助小朋友舒緩眼睛。

 

第一個介紹的穴位是攢竹穴,在兩條眼眉的最前端,向下大約半吋的位置,大約是眼眶最角的位置。另一個穴位就叫睛明穴,在兩隻眼睛中間鼻樑位置的旁 邊,就是兩隻眼的前端。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,在眼下面大約1吋左右,大約是兩隻手指位隔著的地方。它就在顴骨位前邊,我們摸的時候,在眼下的地方會有少許凹陷,這個就是四白穴。最後一個穴位是絲竹空穴位,在眼眉最端的位置。這四個穴位都可以幫助得到疏風清熱和明目。

 

我們知道穴位位置後,要怎樣按摩眼部呢?

 

首先第一個穴位,我們就會用攢竹穴。我們就會用四隻手指按住眼眉,然後用姆指按住攢竹穴。攢竹穴就在眼眉最前端的位置,然後在眼眶角的凹陷處。我們按住他,兩隻手指,互相正反方向轉64下。

 

第二個穴位就是睛明穴,在眼頭前面這個位置和鼻樑之間。我們將兩隻手指輕輕捏著鼻樑,然後我們可以向下向上地慢慢按摩,同樣做64下。

Asian,Child,Girl,Hold,Book,In,Her,Hand,rubbing,Her,Eye,

第三個穴位是四白穴,在我們臉上顴骨內邊的這個平面,其實實際觸摸內裡面其實是一個凹陷位。我們用兩隻手指隔著鼻樑,便可以摸到這個穴位,輕輕按裡面,你會感覺到酸軟。按著之後,亦都可以轉64下。

 

第四個穴位便是絲竹空穴,我們可用兩隻姆指先按住兩邊的太陽穴,然後我們由攢竹穴開始,從上邊掃至絲竹空穴,然後再跟著在攢竹穴下邊、眼的下邊,掃至絲竹空穴,這樣為之1次,同樣做64下。

 

這樣按摩了這四個穴位後,可以消除眼睛疲勞外,還可以幫助眼睛的血氣循環,可以預防近視等眼疾。當我們做眼睛操時,記得是全程閉起雙眼,然後做完眼睛操後,還要閉起雙眼休息2至5分鐘。每一個穴位我們是大約按64下,為何要按64下?因為在中醫角度八八六十四,我們稱為是八八之首。。

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?尊重與關注不可缺

家長錦囊

Mother,Having,Serious,Conversation,With,Daughter,At,Home

撰文:教育專家張偉菁校長

 

在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人才招聘會上,小張和小蔡都成功通過初試和複試,他倆是從 100 多名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。無論筆試還是談吐,雙方都不相上下,人事部的選拔「考官」左右為難,因為公司只會招聘其中一人。

 

最後,公司經理決定親自對兩個人進行一次面試,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,經理就決定了錄用小張。當被問及原因時,經理很坦率地說:「理由很簡單,當我在和他們說話時,小張一直注視著我的眼睛,而小蔡卻左顧右盼,可見他並不善於傾聽別人談話。而善於傾聽和尊重客戶是一個銷售主管應具備的首要條件。」

 

用眼睛表示出誠意與尊重

這個事例說明的道理很簡單,眼睛是心靈的窗戶,人們藉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,像是尊重、關注、蔑視和不以為然等等。所以與別人面談時,時時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表示出你的誠意。同時,懂得目不轉睛地關注別人談話的人,也必會受到別人的感激與尊重。

 

學校經常舉辦以「禮貌」為主題的活動,目的是喚起同學們對別人的禮貌。「別人」除指家人、長輩、老師和同學等認識的人之外,也應包括不認識的人。孩子們早應知道「早晨」和「謝謝」等禮貌用語,但有很多孩子還是不會主動向人打招呼,更何況是其他日常生活上的禮儀呢?學校針對的當然是一個學生在校與師長和同學相處時的禮貌,其他的就有賴家庭教育了。

6,Years,Old,Happy,Little,Asian,And,Sibling,Brother,Boy

上文所提「見工」的例子,小學生當然暫不適用,但他們亦經常有面試的機會。如果要予人一個好的印象,孩子必須學習用眼神展現出他對別人談話的關注與尊重。所以父母要教導孩子傾聽的技巧與藝術,當然父母在聆聽孩子的說話時,更加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與關注,這樣孩子便學懂與人相處的禮貌是無分年齡與身分的。以下是三個聆聽小錦囊:

 

  1. 聆聽別人說話時,不要左顧右盼,要看著對方的眼睛

 

  1. 當聽明白或與對方有同感時,要用眼睛與人交流,表示贊同

 

  1. 注視對方不代表要目不轉睛地「死盯」著對方,這樣做反而會顯得不太禮貌

 

小說經常用「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」來形容筆下人物的聰慧可人,其實人人都有這樣的一雙眼,只要善加利用,它會比我們嘴裡吐出的說話更有說服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