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熱天氣只想留在冷氣房 小心得出冷氣病?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楊明霞中醫師

 

1

這個夏天真的是「熱焫焫」!面對驚人的高溫,一家大細總會想留在冷氣房內。除了中暑的個案增加外,有不少患者均有「作感冒」症狀,患上冷氣病。因為天氣愈熱愈容易貪戀冷氣,當從冷氣房裡走出來時,相等於一個季節的溫差,在這種「忽冷忽熱」的情況下,很容易就會患上感冒。

 

人體最適合的溫度是 24.5 度至 25.5 度,但不少辦公室的中央冷氣卻經常設定在 15℃ 至 20℃ 之間。上班族每天都要坐在辦公室工作 8 小時,學生長期留在課室,當長期處於低溫度環境,會出現「冷氣病」,病徵包括頭痛、頭暈、易倦、鼻敏感及流鼻水等。

 

 
1

而且,呼吸道長時間暴露在乾冷空氣中,令黏膜水分不斷散失,冷空氣又使黏膜微血管收縮,腺體分泌更減少,結果呼吸道黏膜變得更乾燥。不但產生喉嚨乾癢的現象,更會加重鼻敏感。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有效預防冷氣病的小錦囊:

 

1. 做好保暖措施 避免痛症

 

如果冷氣的出風口對著頭部,會刺激頭部。頭為諸陽之會,寒凝則令氣血運行受阻不通,「不通則痛」,結果引起頭痛。更甚者是冷氣直吹,造成不少慢性痛症,如關節炎、膝痛和腰痛等隨之加重。最簡單的保暖措施,當然是避免直接被冷氣直吹,和多穿一些保暖衣物。在進入有冷氣的地方前,可以先搓暖雙手;然後遮掩鼻子,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鼻腔,刺激鼻粘膜,誘發鼻敏感。除此之外,大家應長備披肩或薄外套,避免頭部及頸部長期對着冷氣,引致頭痛。

 

2. 保健茶療治冷氣病

大家平日在午後經常吃零食提神,不妨多吃紅棗、黑糖、陳皮和薑水等食物,這些食物不但不會致肥,更能促進血液循環。若非患有鼻敏感的人士,又想紓緩呼吸道乾燥,平日應多喝白開水或蜂蜜水。另外,亦可以一湯匙黑糖及3片薑,用熱水泡 20 至 30 分鐘,即可飲用。大家也可以吃一些滋潤性較高的水果,例如 梨,因為梨具有滋養肺胃、生津止渴和滋潤皮膚的作用。

1

而患有鼻敏感的人士,可飲用此茶療紓緩冷氣病:

材料︰蒼耳子 3 克、辛荑花 12 克、薄荷 6 克和杏仁 9 克作茶療

做法︰

步驟1:先把材料放進茶袋中,加入 90度 的温水,然後焗 15 分鐘。

步驟2:再以蒸氣薰鼻大約 1 分鐘,因為當中的精氣有薄荷的揮發油,能有通鼻塞的作用。待飲品放暖後,即可飲用。

 

功效︰薄荷、蒼耳子及辛荑花均入肺經,有祛風通鼻竅的作用。杏仁有保持肺部的功能暢順和潤肺的作用。諸藥合用,能有效減輕鼻敏感的症狀。

 

3. 常拍打穴位 刺激血液循環

 

平日可用手指按壓或用手拍打足底的湧泉穴,這個穴位又稱「長壽穴」,可刺激全身血液循環,令身體溫暖和放鬆入睡。另外,肚臍及對下三吋位置都是一些強身健體、補氣升提的穴位,如氣海及關元等。此外,以暖水袋暖敷腹部,也有驅寒防疾的作用。而經常要坐在冷氣房的人,盡量不要長期保持著同一個坐姿,平時不妨做一些簡單的舒展動作,令血液循環,使身體自然溫暖起來。

 

穿涼鞋趕走炎夏 應如何為小朋友選擇合適涼鞋?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註冊物理治療師方偉筠

 

1

每逢夏天,有不少人都紛紛穿上涼鞋,因為可以令雙足保持透氣涼爽,趕走悶熱感覺。雖然涼鞋已成為了一眾媽媽和小朋友的夏季恩物,不過家長們要注意選擇涼鞋時需要注意和考慮的地方。只要記著以下揀選涼鞋的小貼士,就能穿得舒適又健康!

 

全接足涼鞋 平均分散足底壓力

 

由於幼兒的足部仍處於發育階段,所以揀選涼鞋的時候更需要特別小心。約 4 歲以下的小朋友,他們的後跟尚未發育完成,建議穿著適合幼兒的涼鞋,特設中筒設計配合較硬後跟杯,穿著後較能穏定後足,有效保護後跟。

 

另外,家長可以為小朋友挑選一對「全接足涼鞋」,因為它採用了「壓力分散技術」,能平均分散足底壓力,令小朋友穿得格外舒適。其特設的「趾骨槽」設計,使小朋友步行時能穩定前足,加上溫和的「足弓承托」,能有效承托足弓,可避免足弓過分受壓而引起疲倦。而「後跟窩形設計」能增加後跟接觸面,令鞋子的後跟位置緊貼雙腳,平均分散足底壓力,有效紓緩扁平足後遺症,小朋友自然穿得舒適又健康!

 
1

「趾骨槽」設計 減少厚繭形成


除了小朋友外,其實家長選擇涼鞋時亦要多加留意。由於女士穿著涼鞋時,足部容易向前衝,結果長期的磨擦和受壓,令前掌容易形成厚繭。女裝的「全接足涼鞋」同時特設「趾骨槽」設計,步行時能穩定前足,減低足部向前衝的機會。


加上「蹠骨墊」承托橫足弓,能增加前掌接觸面,預防前掌過分受壓,減少厚繭形成。它同樣特設有「輕度足弓承托」,減少步行時足底筋膜過度拉扯,減輕腳部疲勞。再配合「後跟窩形」和「舒適軟墊設計」,有助平均分散足底壓力,不但能吸震卸力,更有效紓緩足底疲勞、前掌痛及後跟痛等問題。

要愛孩子 先要愛自己 3招教你保持最佳心理狀態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
 
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

 

1

在現今的社會,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,確實不容易。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,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,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,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,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,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。很多時候,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,因而變得愈加焦急,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。

 

那麼,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,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?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:

 

1.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

父母也是人,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。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,在於提醒自己,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。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,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。反之,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。

 

2. 善用資源,紓緩壓力

 

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,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,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。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、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、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。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,暫時紓緩壓力。

 
1

3. 轉念,反思

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,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。有時候,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。父母的自我價值、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,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。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,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,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,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,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。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,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。

 

因此,父母愛孩子,也得要先愛自己。只有父母健康快樂,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
家長與孩子的情感語言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

 

  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李慧芝

 

1

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,我們都甚少被教育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。學校和社會均著重培育兒童的認知、分析和解難能力等,所以我們大多習慣討論事情和觀點,很少直接用說話來表達情感。即使家人之間的交流和對話,我們也不習慣分享彼此內心的感受。

 

有家長會問,我以行動(例如擁抱、親吻孩子)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懷,不已經足夠了嗎?父母有必要用言語肯定和回應孩子的感受及需要嗎?

 

父母以行動表達對孩子的愛當然重要,但父母對子女的同理回應,能夠更具體和切實地讓孩子體會到,父母是明白和接納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這不但能強化親子關係,建立孩子的安全感,子女亦能從中學習如何以語言表達情感和需要,有助減少孩子以不良行為表達內心困擾。

 

 

1

事實上,情感的語言的確不是我們日常習慣的語言,很多父母都擔心,假如肯定和同理回應孩子的負面情緒,可能會縱容和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。例如當孩子因失去心愛物件而感到傷心時,父母都會害怕重提事件,會觸及孩子傷心的感受。父母或許會對孩子說:「不要緊,玩別的便是了!」、「試試看能否買另一個代替吧。」父母都希望透過解決孩子的問題,安撫他們的情緒。

 

然而,這樣孩子不但無法從父母的回應中,學習如何接觸和了解自己的感受,並有效調節自己負面的情緒,更沒有機會從挫敗中汲取經驗,建立責任感。

 

假如父母可以設身處地,從孩子的角度了解他們的經驗,並嘗試說出他們的感受,即使簡單一句「我想,你失去了你最心愛的物件,你一定很傷心、難過。」這對於孩子而言,已經給予他們最有力的支持和安慰,使他們更有信心和勇氣地面對生活的挑戰。

 

 

學校班主任比你想像更重要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許龍杰醫生

 

1

兒童精神病學 (Child Psychiatry) 首要處理的課題,是要分辨小朋友的行為是正常還是失常,而正常與否,就應跟據兒童發展心理學 (Chil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) 的規律作判斷。但在現實情況下,難道家長要找來一大堆兒童發展的專書,對著教科書來觀察孩子嗎?這實在費時失事。而其中一個較為簡單的方法是:問一問孩子的學校班主任。


大家有聽過小朋友會年年升班,小一升小二、小三升小四,但有聽過老師會升班的嗎?一般而言,很多老師都會經年累月教授同一級別的學生,年資長一點的老師,更可能十多年都對著相同歲數的小朋友。如此累積下來,接觸同一歲數的學生可能數以百計。

 

兒童的發展評估首重同齡兒童之間的比較,把大量的數據樣本以統計學的方法,釐定正常與不正常的參考定義。一位資歷豐富的老師,她本身的教學經驗裡已包含了相當大的樣本數量 (sample size),可以據之判斷何謂正常和不正常。

 

 

1

 

 

 比方說,今年9月小一開學,一位班主任又要面對一班30人的新同學。在評核每一位個別同學之時,班主任都會在腦海中不自覺地把眼前的小朋友,跟以往教過的同一年齡學生作出比較。假如在比較之下,發覺學生有點「不妥」、「怪怪地」,這種感覺其實已經有統計學上的意義!只是老師們不自知。


很多家長都對學校和老師有很大的不信任。筆者也觀察到,學校和老師有一些常見的評估盲點(例如普遍對成績好的同學的行為標準較寛鬆)。但要記著,家長每天對著的,只是自己那 1、2 個子女,但學校和老師,對著的可是上百個學生。要分辨小朋友的情緒和行為是正常還是不正常,學校和老師的意見,絕對有參考價值。

 

夫妻衝突 苦了孩子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婚姻及家庭治療師

  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

 

1

 每當有孩子出世,都會為家庭帶來轉變。很多時候,父母因忙於照顧及管教子女,都會容易忽略自己婚姻生活的質素,久而久之,夫妻生活變得只剩下一堆責任和壓力。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說,他每天下班回家,都是流水作業式地替子女檢查功課,督導孩子溫習,太太則照顧他們的飲食和作息,到了夫婦倆可以休息的時候,往往已是夜深,即使還有餘力和太太談上幾句,說的都只是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表現。有時甚至連自己休息的時間尚且不夠,更莫說要關心和回應配偶的需要。

 

在筆者的輔導經驗中,曾經遇過很多婚姻關係出現困難的夫婦,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關係出現問題,是由子女出世後開始。一般人會認為,這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不同,又或在培育子女的角色和責任上分配不均,而導致關係的衝突。

 

然而,絕大多數的夫婦卻表示,他們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或做法,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他們面對育兒及各種生活壓力時,往往因為感受不到配偶的重視、支持和接納,以致雙方都陷入孤單和無助的境況,漸漸地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和情感連結。

 

 

1

 

夫妻間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本是很平常和自然的事。但在育兒的過程中,父母容易重複以無效和具破壞性的方法,處理彼此的分歧,令關係不知不覺地形成負向互動循環。例如妻子會在丈夫面前抱怨孩子不聽話,甚至埋怨丈夫沒有幫忙分擔家事和育兒的責任,太太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憂慮和困擾,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。

 

然而,丈夫往往只能接收到太太的批評和指責,而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,他們或許會默不作聲,或是多番解釋和替自己辯護,期望得到太太的體諒和接納。丈夫愈解釋,太太就愈感到不被重視和明白,因而愈加指責。而太太愈指責,又會令丈夫愈感到無助,並愈加逃避和防衛。夫婦倆既是這負向互動循環中的一員,又是互動循環下的受害者。假如父母沒有及時正視和處理關係的僵局,不但會令問題持續和惡化,最終也可能會苦了孩子。

 

 

1

 

家庭和孩子的健康,建基於夫婦倆穩固的情感連結。因此,為了自己和孩子,不妨花多點時間孕育與伴侶間的愛情。只要父母婚姻美滿,孩子自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。

 

 

 

鍛練小腦袋 「腦力」訓練小遊戲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公開大學幼兒教育學士課程兼職講師梁嘉敏

 

1

 DHA 只是供應孩子腦部發展的養分,要孩子變得聰明,大腦必須得到適當的鍛鍊。今次就為大家介紹一些腦袋鍛鍊小遊戲,十分適合2歲至就讀小學的兒童呢!

1. 迷宮或找不同等腦圖練習
雖然迷宮和找不同等腦圖練習是我們小時候的玩意,但到了這個年代,它們依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。腦圖練習除了迷宮、找不同外,還有很多不同的模式,總之凡是需要孩子觀察和專注地完成任務的圖像遊戲,均屬於腦圖練習。不知道大家是否認識Wally(中譯《威利在哪裡?》),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歡迎的腦圖遊戲。

 

2

 

其實腦圖遊戲不一定需要購買,也不一定印在書本上,我們在家中也可輕易製作腦圖遊戲。例如家長可以在一堆雜物中放兩顆瑞士糖,那孩子一定會很用心地找出來呢!

2. 收拾家中物件 並把物件分類
其實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環節,也是鍛鍊腦筋的大好機會,例如收拾和分類。把物件有條理地分類,不單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,更能發揮孩子的創意。有時孩子的分類方法可能跟我們成年人不同,不過也不無他們的道理,家長不妨問一下孩子為甚麼會這樣分類,你便會發現原來孩子的觀察力可能比你更強,他們會用他們觀察到的細節作分類,所以家長不應要孩子根據成年人眼中的分類方法,以免打擊他們自我解難的主動性。

 

你可能會問,我家孩子不喜歡收拾物件,那該怎麼辦呢?在孩子還未養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類的習慣時,一定要從遊戲開始,以提升孩子花氣力去完成「使命」的動機。例如可以舉辦「房間鬥整齊比賽」或「阿四日」,讓家庭成員互相幫大家執房等活動,以鼓勵孩子收拾和分類,也可以鍛鍊一下「腦力」!

 

 

3

3. 考記憶遊戲
坊間有很多記憶遊戲卡,例如把十數張牌反轉,輪流翻開兩張,如果翻開了相同的卡牌,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。另外,坊間亦有些繪有不同物件的圖卡,家長可將它們打開排成一行,讓孩子看了然後反轉,再問孩子某一件物件在哪一張卡上。這些均是很好的記憶力遊戲,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發揮更多創意,變換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。

除了記憶遊戲卡之外,在日常生活中也蘊含著豐富的記憶遊戲,例如我們可以叫孩子找出一些他們曾經見過你放在哪裡的物件,或者可以叫孩子自己收起一些物件,然後在一段長時間後找出來等等。

 

總結而言,要訓練孩子的腦力和智力其實一點也不難,只要花一點心思,發揮一下創意,很多生活中的細節也是讓孩子動腦筋的機會!

 

 

 

分類
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

一言九「頂」 為何子女怕與父母溝通?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香港家庭教育學院總監狄志遠博士

 

1

上周末筆者出席一個家長講座,其中提到家長要與子女建立親密的溝通關係,因現時的年輕人當遇到困難時,甚少會向自己的父母傾訴。在公開討論環節時,有一位父親向筆者提問:「我的兒子讀中三,平時很少與他傾談,特別是內心說話。那我應該如何建立溝通關係呢?」筆者相信不少家長都曾經面對過同樣的問題,特別是面對日漸成長的子女,為甚麼我們沒法與子女建立傾心訴意的溝通關係呢?

 

當子女年幼時,我們與子女溝通及傾談,似乎沒有甚麼問題及困難。但當子女日漸成長,到了青年期時,我們會發現與子女溝通突然出現困難。有家長表示,與子女溝通變得「一言九頂」,家長講一句,子女頂九句,大家都不能有效溝通。問題在哪些方面呢?問題在於我們與子女溝通的話題和態度。

 

當每天回到家中,我們向子女說的第一句話是「你做完功課了嗎?」每日我們都呼喝要子女洗澡、執玩具、做功課和溫默書等等,每天與子女都要處理大量事情。當親子關係變成事工關係時,大家都感到疲倦,有家長因每天要處理子女的事情,更感到心力交瘁,而子女同樣感到吃不消。當我們每天與子女傾談的都是事工、一些任務時,子女漸漸感到與父母傾談是一種壓力,自然地也不願意與父母繼續傾談。

 

 

2

 

至於態度方面,家長的確要好好反思及檢討,因我們每天都對子女的表現有太多的批評及責罵。當子女的字寫得不夠工整,我們會擦去並要求子女重寫修正;當子女默書只取得剛好合格的成績,我們會表示不滿意。我們又時常把子女與別人的子女比較,眨低子女的表現。這些過於批評及比較的態度,令子女覺得父母對自己多麼不滿,難於滿足及應付,同時更打擊子女的自信心。我們對於一些惡形惡相的上司會感到討厭,同樣子女對於常批評自己的父母也會感到有距離感,於是子女變得不想與我們傾談,訴說心事。

 

 

3

問題出現了,應該如何改善呢?如果現時子女年紀尚幼,我們要馬上改善與子女溝通的內容及態度,多傾談一些有共同興趣的話題,特別是一些開心的事情。另外,我們要多欣賞子女的優點,給予更多的鼓勵及支持。如果子女已到青年期,我們要學習與子女做朋友,多聆聽、少囉唆,自己先向子女傾心事,以鼓勵他們同樣能與父母分享心中感受。我們與子女,生來就是有親情關係,建立親密溝通關係,用心去做就可以了。

 

 

 

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

 

  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

 

1

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,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,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,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。在短片中,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,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,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。

 

作為一位治療師,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,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,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,即使真的割傷了手,最多也只是皮外傷,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。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,觀看著整個過程,也不其然擔心起來。

 

 

1

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,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。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,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。

 

很多時候,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,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。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,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。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,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。這些擔心和焦慮,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,例如為孩子做決定,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,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。

 

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,都是基於愛護他們,這亦是人之常情。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,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,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。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、信任和支持,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,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,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,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。

 

 

1

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,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。只有這樣,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、學習和發展所長。

 

 

 

口部肌肉發展要訓練 為語言能力奠基礎

家長園地

 

撰文:言語治療師郭子欣

 

1

每個幼兒的語言能力都不同,有些小朋友我1歲多便能講出不同單字,2歲便能說出句子,與人溝通。但有些小朋友的語言能發展則較慢,事實上口部肌肉發展對進食及語言能力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。家長可以不同小遊戲,訓練小朋友口部肌肉,為其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
 

口部肌肉包括面頰肌肉、唇部、舌頭及下巴的肌肉,會隨著年齡增長以及進食經驗轉變而不斷進步。口部肌肉的力度、控制、靈活度及協調性更是影響幼兒學習說話的重要因素。

 

幼兒日常進餐過程其實是很好的練習機會,但有些個案卻是因為經常進食細碎甚至糊狀食物,而導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發展,既影響進食,亦影響語言發展。常見的情況如流口水及發音不清晰或準確,所以口肌問題必須正視。

 

以下是一些訓練口部肌肉的簡單小遊戲,希望能透過有趣活動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,為語言能力發展打好基礎。

 

吹氣練習

 

玩法:

 

首先預備一個盆,家長及小朋友面對面,把盆放在二人中間。然後加入半盆水,把一隻紙船放在家長的一邊,船內放上小朋友喜歡的食物或小禮品(如:貼紙等)。家長先把紙船吹向孩子的方向,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內的食物或小禮品,如果小朋友想再獲得食物或小禮品,必須把船吹向家長的方向。

 

透過這類吹氣練習,能加強舌頭向後縮以及圓嘴的能力,加強下顎的穩定性和控制度,以提升說話清晰度。

 

1

咀嚼練習

 

玩法:

 

把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(如:甘筍、青瓜、西芹和蘋果等)切成條狀,長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約。家長拿著蔬菜條的末端,然後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間,以鼓勵小朋友運用大牙咀嚼。家長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,當孩子咬一下,家長便將食物推入一下,直至小朋友把整條蔬菜條吃光為止,左右兩邊交替練習。家長可因應小朋友的能力,調節食物條的粗幼長短及軟硬度。

 

咀嚼時需要嘴唇、舌頭及下顎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協調,而語音發展也是透過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發出不同的語音,所以咀嚼訓練有助改善發音清晰度。

 

 

 

1